• 創立於民國八十一年 勞工委員會核發許可證第
  • 0042
首頁/新聞中心/新聞訊息
< 回上一頁 >

印度莫迪慘勝 期待深化與臺灣合作 科技業成移工誘因 刻板印象待化解(2024-07-19)

印度莫迪慘勝 期待深化與臺灣合作

科技業成移工誘因 刻板印象待化解

          【外勞社記者六月十八臺北報導】印度大選於本月劃下句點,總理莫迪領導的執政聯盟慘勝,外界分析他的第三任期需要專注加強經濟發展,莫迪也表示願與臺灣加深經貿關係。

          臺灣與印度在科技升級與人力資源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除了科技廠需要移工,產業優勢對移工也頗具吸引力。近期與印度簽訂勞務合作備忘錄在臺灣社會引起爭議,專家分析印度的犯罪問題有其特殊脈絡,移工在旅居國的環境不同、犯罪成本高,印度社會也正促進改變、改善女性處境,臺印之間若要創造雙向合作,需要更深化對彼此的理解。

                    宗教認同牌不再有效

          印度為期 1 個多月的「人民院」(Lok Sabha,即國會下議院)大選在 6 月初完成投票,6月 4 日統一開票,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取得 240 席,較上一次大選減少 63 席;最大在野黨印度國大黨(INC)則取得 99 席,較前次增加 47 席。

          印度人民院共有 543 個席次,掌握 272 席就超過半數可以組閣。根據 CNN-News18電視臺統計,BJP 領導的執政聯盟全國民主聯盟(NDA)取得 292 席,而此次在野黨組成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共取得 234 席,獨立政黨取得 17 席,由執政聯盟勝出,莫迪成功連任邁入第三任期。

                    莫迪慘勝需專注加強經濟、就業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BJP 支持度的大幅下滑,與物價飆升、更嚴重不平等有關,強化印度教民族主義、針對穆斯林族群的政策也是可能的原因。

          BBC 也指出莫迪政府雖然透過財政支出促進經濟發展,但民間參與度不足、經濟不平等的情況逐漸加深,最具衝擊性的現象就是國內缺乏足夠職缺。該國近半數人口低於 25 歲,很可能正是由於年輕人轉向其他政黨,衝擊執政聯盟的選情。

                    期待深化與臺科技、經貿合作

          有學者分析此次 BJP 算是慘勝,地方小黨反成贏家,也認為莫迪將需要重新專注在國內經濟議題上。除了朝科技或服務業進行產業升級,再擴大原有 1 千 8 萬的海外人力輸出,都是解決勞動力供給遠大於需求的可能方向。

          因此深化與臺灣的合作,應仍是莫迪政府經貿政策的一環,總統賴清德在選舉結果出爐後於社群平臺上恭賀莫迪,並期許臺印能擴大貿易、科技等領域合作,為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莫迪則回應他期待印度與臺灣更緊密的連結,邁向經濟與科技上雙邊互惠的夥伴關係。

                    印度臺商有引進移工需求

          因人力成本、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因素,蘋果供應鏈底下的多家臺灣科技公司都已赴印度設廠或設立據點,包括鴻海、緯創、和碩等。

          近期討論臺印度勞務合作的諮詢會議中,外交部提到不少在印度設廠的臺商都反映希望能在國內雇用印度移工,以期後續能再藉助這些有臺灣經驗的移工返國擔任管理職。

          印度喜夫南達大學國際關係與治理系副教授鄭嘉賓(Jabin Jacob)也進一步指出,印度移工赴海外工作部會只關心薪資,還會考量其他因素。

          臺灣與印度在科技方面的關係或許就是可能的誘因,也因此在諮詢會議中不少專家代表都建議可以在印度設廠的公司優先引進移工。

          印度需要產業升級、臺灣需要優質人力和國際夥伴,兩國關係的深化對彼此都有幫助,不過自從臺灣將與印度將展開勞務合作的消息傳出,社會上就有不少歧見,包括以青年為主的網路群體第一時間就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出反對意見。

                    臺印社會陌生、犯罪印象引擔憂

          反對印度移工來臺的主要一種理由,是認為印度社會性別不平等嚴重、有不少性暴力事件傳出,擔憂印度移工來臺會衍生社會問題。

          根據本社近期針對仲介業者所做的問卷調查,41.5%的業者也不願意主動推薦雇主引進印度移工,除了無法確定該國訓練品質、增加雙語人員成本的擔憂以外,也有一半的仲介顧慮「臺灣社會反彈大,擔心國人接受度不高」。

          無論是國際報導、相關研究和犯罪統計,印度在性暴力、性別平等上確實仍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不過這些狀況也和印度複雜的種姓、種族、文化、宗教交織在一起;與行政和司法部門的制度、性平觀念也息息相關。

                    問題成因複雜、公民力量促改變

          此外,印度社會於極端犯罪並非無動於衷,在臺博士生平度(Pintu Kumar)受訪時就表示,每當有這類事件發生,「大家都會出來抗議,要求政府立即處理,印度人民對這些事情已經相當敏感」。

          曾派駐印度 8 年的前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尤芷薇也指出公民走上街頭的力量迫使印度政府修法,司法體系針對相關案件開設快速通道、警察接受性平訓練,民眾觀念開始改變:不檢討受害者、家人願意帶受害者報警等。

          這些反應其實與臺灣民眾面對酒駕、殘忍暴力犯罪時憤怒情緒高漲,要求改革的聲音相似。

                    女性政治參與增加、訴求受重視

          另外,根據《今日印度報》的統計數據,根據前 6 個階段的投票數據,今年女性投票率為 69.7%,略高於男性的 69.5%,與上一屆大選的情況相差不多;目前女性選民的意向足以左右大選,使得各政黨都努力提出各種福利與財政政策,吸引其目光。

          印度國會去年已經通過女性保障名額法案,規定人民院必須保留 1/3 席位給女性,但尚未正式施行。不過根據多家印度媒體數據,此次大選女性候選人雖較上屆增加71 人達到 797 人,但僅有 74 位當選,超過半數都是國會新面孔。

                    雙向合作需要彼此理解

          除了印度社會正在發生改變,尤芷薇也提醒,外媒轉介的印象不能代表全部,「當其他國家的人說臺灣人都是詐騙集團,我們也會覺得誤會大了」,陌生所產生的隔閡如果不能嘗試理解,可能陷入排斥循環。既然臺灣確實有缺工需求,就需要意識到移工引進是雙向合作。

          尤芷薇也分析,犯罪不是天生,與環境和制度息息相關,印度國內環境難以移植到移工旅居國。此外對移工來說,前往工作國需要負擔仲介費、旅費,花費高額的時間與金錢成本通常是為了負擔家計、賺取經濟收入,移工若要犯罪將付出更高成本,並不符合其出國理由,移工在旅居國較低的犯罪率也支持這樣的觀點。

          提升臺灣與印度的相互理解,也是不少專家在諮詢會議中所提醒的,在討論雙方勞務合作時,除了臺灣國內的不同訴求,需要理解印度社會、移工的期望,比如過去該國移工多靠仲介或同鄉介紹工作,少採直聘;又或者是臺灣的產業、薪資、開放額度是否能夠有吸引力,都是政府和社會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