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作業均可使用Wi-Fi 即時對外聯繫
【外勞社記者2025年8月5日報導】日前外媒報導台灣遠洋漁業強迫勞動與惡劣條件,各漁業產業協會和漁業署均對此作出回應。然而,由民間團體組成的倡議團隊「Wi-FiNow for Fishers’ Rights 」認為,遠洋外籍船員遭收取高額招募聘僱費,而海上孤立的作業環境,無法對外聯繫或透過申訴機制即時舉報侵權行為,也使得台灣漁業產業中的職業安全衛生的違規行為更為頻繁。
倡議團隊呼籲,漁業署和漁業產業全面落實其發布的《無線網路通訊與漁工權利示範操作指南》,確保每位漁工在漁船上都能使用無線網路,並採納團隊提出的《漁業與人權行動計劃》修正案、台灣與印尼目前正在談判的雙邊勞工移民協議以及國內法規的擬議內容,從根本解決強迫勞動問題。
民間調查曝漁工傷病頻率
CNN於7月中旬報導「台灣遠洋漁業移工回報虐待、受傷及死亡」,揭露數起外籍船員傷病死亡以及集體欠薪個案,漁業署隨即對外說明個案處理情形。
英國的社會企業「憫研顧問」(HumanityResearch Consultancy)對台灣漁業的健康和安全狀況進行了調查,根據政府記錄和媒體報導,從2022年到2024年中,共有63人死亡,33人失踪,29起落水事件,以及18起受傷或患病的報告。平均而言,每週就有一名漁工死亡、失蹤或落水,每八天就有一名漁工受傷或重病。
倡議團體認為,台灣海鮮產業應停止否認現存的強迫勞動和其他侵權行為,而是採取緊急行動,包括為每艘漁船上的漁工提供安全的Wi-Fi通訊,使漁工能夠行使結社自由的基本權利。
該團體強調,海上Wi-Fi已在遠洋漁船上廣泛普及,但外籍漁工卻無法取得,唯有提供免費、無障礙且強制性的Wi-Fi,才能讓漁工能夠享有通訊權,透過申訴機制來舉報侵權行為,例如加班、工作條件惡劣、缺乏醫療救治或船長虐待等事件,以維護自身權利,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
寒蟬效應 工作環境更惡化
此外,因長時間海上作業,任何通報與救濟措施的延遲,將導致台灣漁業產業中的職業安全衛生違規行為頻繁。通報個案的漁工在返回港口後,往往會面臨解僱或遣返,這對漁工也產生寒蟬效應,導致侵權行為無法處理,雇主也難以承擔責任。
全球勞工正義(Global Labor Justice)表示,真正的改革必須保障漁工的結社自由,包括獲得通訊的權利。漁業署正在推動為漁工建立團體協約(CBA),但如果沒有Wi-Fi,漁工就無法執行該協約。呼籲遠洋漁船應對漁工提供免費、無障礙且強制性的Wi-Fi,確保每位漁工在漁船上都能使用網路對外聯繫,而非只注重表面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