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於民國八十一年 勞工委員會核發許可證第
  • 0042
首頁/新聞中心/新聞訊息
< 回上一頁 >

因應 AI 趨勢 4 年內將培育 20 萬人才 每年引入 2.5 萬名海外生 解決人力不足;優化產業人才 外籍專才已許可 7 萬人(2025-06-06)

因應 AI 趨勢 4 年內將培育 20 萬人才

每年引入 2.5 萬名海外生 解決人力不足

          【外勞社記者三月二十日臺北報導】立法院經濟委員會 3 月 20 日安排經濟部進行業務報告。經濟部表示,預計 114 年至 117 年培育 20 萬名 AI 人才為目標,每年培養 2.5 萬名國內人才,藉由 2+4 人才培育方案,規劃每年招攬2.5萬名海外生,解決國內人力不足問題。此項方案 113 年已先行啟動,截至今年 1 月共培訓 6 萬 2,488 名,未來也將藉由機器人與生成式 AI 的整合提高生產力。

          企業輔導方面,113 年共輔導 2,228 家企業導入 AI 應用,114 年預計將製造業 AI 應用普及率由 12.3%提升至 20%,並新增輔導 1 萬家廠商,目標 117 年將 AI 應用普及率提升至 50%。

                    美國關稅衝擊 將與廠商座談

          立委呂玉玲也關心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加徵關稅,以改善貿易逆差,其中台廠出口美國以機械用具、電子零組件為主,且台灣是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家,後續對產業的影響為何?

          郭智輝回應,已針對各種不同情境進行模擬,對美貿易出超部分主要在伺服器部分,會去訪談業者,共同討論如何因應,包含立委所提的產業別也都有談過。外界也關心台積電赴美是否連帶供應鏈一起出走?他強調,台積電是世界級公司,其他上、下游產業要看成本能否符合,若不符合很難移動。

          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已啟動,目前已提供諮詢及輔導中小微企業 6.5 萬家,協助創造 57.7 億元產值,今年加碼投入 116 億元,預計諮詢及輔導 19.3 萬家,目標可創造 689 億元產值。

          未登記工廠納管輔導方面,全國共有 3.2 萬餘家申請納管,提送工廠改善計畫2.9萬餘家,截至今年 1 月底,已有 1.8 萬家完成改善計畫審查,9931家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經濟部指出,已訂有優化工廠改善計畫審核作業工作指引,供第一線人員參考,並透過輔導團協助,協助事業單位及早完成環保、消防、水利、水保等設施改善,順利取得特定工廠登記。

                    助傳產數位化 五大產業列重點

          對於應處分及停供水電的新增未登記工廠,114 年優先查處 1,181 家,截至 1 月底已查處960 家。

          傳統中小型製造業面臨新興科技及高齡化缺工等挑戰,經濟部已選定金屬製品、食品、塑橡膠、紡織及化妝品等數位化程度較低的產業推動數位轉型。經濟部籌組數位轉型服務團,自 110 年至 114 年 1 月底,已提供 1867 家中小製造業者諮詢、訪視、診斷。

          經濟部表示,113 年重點中小型製造業投入數位化比例已達 99.2%,已有顯著提升;其中達數位優化及數位轉型比例已有 51.3%,顯示中小型製造業已積極投入數位工具運用。

 

優化產業人才 外籍專才已許可 7 萬人

          【外勞社記者三月二十日臺北報導】「產業五大要素優化政策」於 110 年 12 月 7 日正式核定,針對土地、人才及勞工等五大產業要素進行全面優化。人才、勞工部分,截至 113 年外國專業人才已許可約 7 萬人,並透過移工留才久用方案留用技術移工,滿足產業需求。

          國發會表示,因應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各部會將配合國家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從五大產業要素著手,積極協助企業制定減碳策略,提供所需支援,共同加速產業綠色轉型。

          土地要素部分,為解決北部用地缺口,工業區立體化更新措施自 108 年至 113 年新增樓地板面積(容積獎勵部分)約 16.96 萬平方公尺,新增投資金額 562.61 億元。媒合一條龍服務 109年至 113 年,已協助成功媒合廠商計 168 家,面積 244.15 公頃。此外,與台糖公司合作開發產業園區,嘉義中埔、水上、臺南新市及北高雄園區,共釋出 155.51 公頃。

          優化人才和勞工要素部分,截至 113 年外國專業人才許可已達 5.3 萬人,以及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許可約 1.7 萬人,當中包含就業金卡 1.2 萬人,合計 7 萬人,較 106 年底外國人才專法施行前的 3 萬人,呈現倍數成長。110 至 113 年推動「投資青年就業方案」協助逾 80 萬名青年就業;各式農業人力團運用計提供農業勞動力服務逾 120 萬人日。